

每日金融市場分析
摸清最新市場走向
掌握各類投資策略
微軟即將揭曉財報,市場關注雲服務和AI投資

微軟股價仍較紀錄高點低15.7%; 2025年迄今下跌6.5%
微軟將於4月30日(週三)美股盤后發佈Q3季報; 該股市值2.93萬億美元
投資者希望通過微軟的數據中心資本支出、Azure增長來了解人工智慧需求的最新情況
預計週四美股開盤時微軟股價將上漲/下跌4.2%
華爾街分析師維持對該股買入評級,預計未來12個月還有24%的上漲空間
微軟(MSFT. US)將於今日(4月30日,週三)美股盤后公佈2025財年第三財季報告。
目前微軟股價仍比2024年7月5日創下的歷史最高收盤價低約15.7%。
不過,在近日美國科技股強勢反彈行情中,微軟已較4月8日觸及的年內低點回升了11%。
微軟股價自2025年1月下旬以來首次重返50日均線(備受關注的技術指標)上方,這讓多頭感到興奮。
不過,眼下該股的上升勢頭正在遭遇一個熟悉的敵人——395.00阻力位,自今年3月底以來,該阻力位已經兩次挫敗股價突破向上的努力。
從整體科技板塊看,微軟表現相對好於其他大型科技股。
以下是微軟與「科技股七巨頭」的走勢比較——以每隻股票距離各自歷史高點(收盤價)來衡量:
- 微軟:較歷史高點低7%(年內仍下跌6.5%)
- 蘋果:較歷史高點低5%(年內仍下跌15.7%)
- Alphabet:較歷史高點低22%(年內仍下跌15%)
- 亞馬遜:較歷史高點低6%(年內仍下跌14.6%)
- Meta:較歷史高點低7%(年內仍下跌5.3%)
- 英偉達:較歷史高點低27%(年內仍下跌8%)
- 英偉達:較歷史高點低1%(年內仍下跌27.7%)
相比其他大型科技股...
微軟與歷史高點之間的差距最小,也是今年以來跌幅最小的股票之一(僅次於Meta)。
微軟第三財季(截至2025年3月)報告:主要看點
- Azure雲計算增長
微軟雲業務是人工智慧(AI)需求的關鍵晴雨錶。
以下是與這一關鍵營業單位相關的重要數據:
- 預計第三財季微軟雲的總收入為422億美元
- 預計Azure和其他雲服務的收入增長31%
- 預計微軟的「智慧雲」部門(包括Azure)收入為260億美元
總體而言,第三財季微軟的“智慧雲”收入有望達到公司總收入的39.1%,這將是自2022年第四財季(截至2025年6月)以來的最高比重,突顯其對公司整體業務的重要性。
- 資本支出(capex)
根據微軟此前宣布的資本支出計劃,微軟2025財年(截至6月)的資本支出(包括租賃成本)約880億美元。
展望下一財年,總資本支出料達到1000億美元。
微軟資本支出計劃的最新進展將成為市場評估人工智慧需求可持續性的關鍵考量因素。
彭博社本月早些時候報導稱,微軟可能暫停或推遲在印尼、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伊利諾伊州、威斯康星州和北達科他州)的數據中心專案。
如果微軟財報顯示,這隻是其長期AI戰略中的一個小插曲,大規模資本支出計劃未變,那麼有助於重振AI熱潮,進而推動微軟(和其他科技股)走高。
不過,如果微軟暗示AI需求可能不像此前預想的那麼強勁,尤其是考慮到DeepSeek顯然更具成本效益帶來的競爭威脅,那麼可能會抑制美國科技股近來的反彈勢頭。
- 關稅威脅
從巨集觀環境看,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舉措必然是這個財報季的熱門主題。
需要說明的是,關稅新政對微軟2025年前三個月的季度收益影響不大,因為相關政策本月開始全面實施。
此外,全球經濟放緩可能會進一步拖累微軟的個人電腦和Office銷售。
探討完以上主題后,我們來看一下市場對該公司核心指標的預期:
- 總營收:預計為685億美元
- 營業利潤:預計為1億美元
- 調整後每股收益(EPS):預計21美元
財報發佈后股價走勢預測
市場目前預測,5月1日(週四)-也就是微軟公佈第三財季財報次日-美國股市開盤后,微軟漲跌幅料在4.2%左右。
- 上漲:如果微軟最新財報和前瞻性指引説明重振投資信心,則該股有望逐步收復年內失地。 以週二88的收盤價為參考,該股漲幅若達到4.2%,那麼股價將突破100日均線(SMA)並達到410.42左右,接近2024年末收盤價420.97。
- 下跌:如果微軟第三財季業績遜於預期,同時對Azure盈利前景和資本支出計劃引發更多的擔憂,該股較週二收盤價下跌達2%,那麼股價將下探377.34附近的21日均線。
未來12個月...
華爾街分析師仍然看好微軟,65人建議「買入」 ,7人建議持有”
未來12個月,預計該股還有24%的上漲空間,最終突破488一帶。
微軟「放榜」可能引發其股價震蕩,同時也影響大盤走勢。
這也會為短線交易甚至長線投資帶來不容錯過的機會。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為個人觀點和想法,不構成個人和/或其他投資建議和/或提議和/或邀請進行任何金融工具交易和/或保證和/或預測未來的業績。FXTM富拓公司及其網路聯盟商、代理機構、董事、管理人士或職員不保證任何資訊或資料的準確性、有效性、時效性或完整性,對基於以上資訊進行投資造成的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